柯欣芝:书,店,我——读《我与三联》有感

2023年04月03日

      三联书店于我们并不陌生,和义路1844广场上海三联书店自落成起就极受关注。我一开始以为三联书店是一家图书销售企业,但后来看到有句玩笑话说:“中华书局不是局,商务印书馆不是馆,三联书店不是店”,才知道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三个机构——生活书店、读书出版社、新知书店。因此三联书店其实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。

      《我是三联》的封面设计得很是文雅简洁,但我好奇“生活、读书、新知”三个词为什么使用不同的字体,答案就是分别出自与三联有颇深渊源的黄炎培、沈卫和经亨颐三位先生之手,虽然字迹不一,但看上去十分相称。这本书收录了包括季羡林、臧克家、端木蕻良在内的很多大家对三联的回忆和感悟,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更完整地了解三联,就像钻石一样,切面越多,越使它成为一个和谐美丽的整体。书中陈乐民先生的一段话我印象最深:“但是它(指三联书店)像个文化人的‘联络站’,许许多多的线牵连着五湖四海的读者和作者。老中青都有;三联把他们看做朋友,他们自然也把三联看做自己的朋友,经常地、时不时地保持着各种形式和渠道的来往。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朋友有了些问题或麻烦,大家都关心,甚至牵挂,想方设法去维护那固有品位的风格。因为风格是一种传统,几十年传下来的,不容易。”三联书店与他忠实的读者、作者们的故事,实在令人神往。

      这本书在2008年出版,旨在纪念三联书店成立六十周年。但早在民国时期,生活书店、读书出版社、新知书店就已经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地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作者们将躲避特务追踪、传播进步思想作为一种“富有吸引力”的乐趣,茅盾先生将此举形容为“摸老虎屁股”。这些苦中作乐的片段读来不禁令人失笑又叹服。1948年,黎明的前夜,三联书店在香港成立;1949年,三联大部分人员前往北平成立总管理处,分支则留在香港继续发行内地出版物。以上时间点证明,三联书店是从枪与炮,血与火的革命洗礼中一路走来的,它的店徽也很好地体现了开拓和奋斗精神:三名劳动者背靠在一起,朝不同方向挥舞锄镐,右上角一颗五角星照耀着他们。我觉得劳动者形象可以理解为笔耕不辍的写作者们,也可以理解为不懈奋斗的劳动人民,笔可以作为劳动工具,劳动工具也同样能成为笔,创作灵感来源于群众,又返而影响着群众,设计得十分精妙。都说文人有风骨,有情趣,这两个词看上去有些奢侈,但我从《我与三联》中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引申义,比如脚踏实地、勇于创新等等,这些都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。

      最后说回书店本身,其实不仅仅是三联,包括其他的书店,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,大多都因地制宜地开辟了文化讲堂、摄影展、阅览室等功能区。在如今纸质阅读逐渐式微的背景下,文化产业从业者仍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适应需求,作出革新,谋求发展。读了《我与三联》后再去三联书店,我不会再把它当成一个单纯的网红打卡点,而是看一群人是如何造就一种文化,又是如何成为一段历史的。

 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